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 > 走进经开区 > 媒体关注
分享到:
[上饶晚报]养殖户老姚的诗和远方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 2020-07-30 14:33
  • 字体【      】

       一条平坦的柏油马路,道路两侧成片的田地里种植着苗木和花卉,在雨水的冲刷下叶片更加透亮,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, 越往里走,空气愈清新。这里就是“森林村庄”——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园街道办板桥村。
       7月10日下午,在板桥村一处被果树包围的斜坡上,老姚正在清扫着家门口,一群鸡鸭在他家的果树林里或嬉戏或觅食。清扫完毕,他又来到家旁边一栋琉璃瓦的砖房里,往地上的大食盆里加了一些稻谷,然后就捡起了鸡蛋和鸭蛋。不到十分钟,四五十个鸡蛋和鸭蛋便被小心翼翼地装入了白色泡沫盒里。“我这里没有专门的鸡舍,都是自己搭建的,包括下蛋的窝也是我自己做的,地道的农村味道。”老姚端着一天的“成果”,笑眯眯地说道。
       老姚全名姚盛宽,上饶县盛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。当初,谁也没想到,这个戴着眼镜会写诗会写散文的男人居然和养殖业打上了交道。1983年,老姚高中毕业后在村完小当了一名代课老师。“我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,自己因小儿麻痹症致右腿落下了残疾,家里经济比较困难。成家后,生了两个儿子,家里的日子就更加难过。”2002年,老姚带着同样是残疾人的妻子去浙江打工。在桥洞下面住了半个多月,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。由于字写得好,有点文化,他很快从一线工人干到了办公室主任的位置,收入也提高了。2013年,因为要照顾儿子读书,老姚又带着妻子回到了板桥村。2015年老姚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       “在别人公司做事毕竟是打工,自主创业才能更加长远。”老姚萌生了搞养殖业的念头。说办就办,东拼西凑了10万元后 ,老姚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事业——生态养殖。万事开头难,在养殖行业里,老姚完全是个门外汉,第一年就因为鸡生病亏了2万多元。当时,他有点灰心,向驻村第一书记程志坚反映了情况。程志坚鼓励他说:“只要精神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 。”并为他请来了养殖业方面的专家,一对一、手把手传授养殖技术与经验,还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就业贷款。之后,老姚到上饶市孵化中心培训了半个月,空闲之余就看看家禽养殖方面的专业书籍。“我家周围全部是山林果树,生态环境非常好,所以鸡鸭全部是散养的,根本不愁销路。”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老姚的养殖业有了很大起色,月收入不断递增,于2016年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。
       初次养鸡养鸭,老姚有一套自己的“号令”,到了中午时分,他就会拿起铜锣敲一敲,山上的鸡鸭便会从山上飞奔而下跑回家来吃食。随着与鸡鸭“关系”的日益密切,他又改用吹哨子的方法来召集鸡鸭。如今,他只要用嘴呼一呼,鸡鸭就会立马回来。除了鸡鸭养殖外,老姚还与人合资办了鸵鸟基地,养了200多尾草鱼,加上产业扶贫、低保和残疾人补助等,一年收入有近6万元 。“以前连吃饭都成问题,想都不敢想会有现在的富足生活,除了自己的奋斗外,与政府的帮扶政策也是分不开的。
       老姚的合作社也是上饶市经开区残疾人就业基地,基地为残疾人提供了6个岗位。今年上半年,由于受疫情影响,老姚没有扩大养殖规模,下半年他准备增加1000羽鸡苗、100羽本地番鸭和100羽本地鹅进行综合养殖。同时,做好技术学习、基地科学管理及市场推广等相关工作。
       “辛勤教学二十年,转行养殖马加鞭。从此安居生财旺,合待兴家筑梦园。”作为诗歌爱好者的老姚,只要有时间,就会写一写诗或散文。他说,创作来源于生活,养殖业一样有诗和远方。
       “哦啰啰——哦啰啰——”到了傍晚时分,老姚站在自家门前,又呼起了他的小“伙伴”们,这声音穿透过山林,清彻、辽远……(作者 邓仕敏 吴淑兰 蔡文逸)